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0573-87236646

所在位置: 首页 > 协会动态
协会动态

抓机遇 纺织“热”地在行动

发布时间:2009-12-03

      2009年9月1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研讨会暨第九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授牌仪式”宣布了第九批23个产业集群试点地区。这些试点地区的一大特点就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多,其中包括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不发达的县镇,如江西省奉新县、安徽省望江县、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和二七区、吉林省辽源市、辽宁省康平县、福建省尤溪县等,这些县镇大多有一定的纺织产业基础,土地、人力和原料资源丰富,正在或准备承接纺织产业转移。
江西——产业转移新热地
      被评为“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试点地区的江西奉新,是在资源、区位、交通和人才等方面并不占明显优势的非棉产区,却在6年间迅速形成了一个由125家企业组成的纺织产业集群,工业园内规模以上企业有10家,纺织生产规模达75万锭。奉新纺织产业基地作为江西省环保局批复的全省唯一印染集控区,以江西省综合投资成本最低、江西投资创业环境最优、江西投资回报最高的优良环境被誉为“奉新现象”,成为江西最具活力的工业发展崛起区。
目前,奉新工业园已经聚集了包括宝源彩纺、金源纺织、三邦实业、恒昌棉纺织印染、天顺纺织、赣鑫纺织、飞宇竹业等十家龙头企业。这些原本来自浙江、福建的企业在全球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在江西找到了二次跨越发展的平台。浙江象山一家定点加工生产“阿迪达斯”、“老人头”、“耐克”等世界著名品牌的服装企业也正在计划迁往江西鄱阳。江西正成为纺织产业转移的一大热地。
江西省纺织行业已经形成以棉纺、服装、针织和化纤四大行业为主的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江西省明确要继续发展优势及特色行业,以服装行业发展为重点,带动针织、棉纺、化纤等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产品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安徽——中部地区桥头堡
      安徽省在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方面具备地理位置、天然纤维原料和劳动力资源三大优势。安徽省位于承东启西、联南带北的中东部地区,八百里皖江把安徽与长三角地区联为一体。作为中部地区的桥头堡,安徽拥有6700万人口,年纺织服装消费额超过350亿元,通过成功打造“迎接产业转移的安徽模式”,成为沿海地区服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
      安徽又是全国棉花、蚕茧、黄红麻、苎麻、羽绒、兔毛等动植物天然纤维的主要产区之一。安徽省劳动力数量多、素质高,构成了安徽纺织服装产业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江苏、浙江地区的大批投资商先后到安徽投资办厂,很大程度就是看好安徽的潜在优势。
      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便利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土地价格等四大优势,香港联亚、华润纺织、华孚色纺、太子龙、九牧王、步森等一批纺织服装企业落户安徽,建立生产研发基地。
      而承接地方面,依据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决策,安徽省委、省政府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巩固棉纺织等产品优势,推广应用紧密纺,积极发展服装及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形成一批优势品牌;推进以芜湖为中心的皖东南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培育和壮大沿江地区高档棉纺织生产基地,皖南皖西的茧丝绸、羽绒及家纺生产基地;要加大扶持力度扶持阜阳中国中部纺织服装城、合肥瑶海服装城等一批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力争在“十一五”末建成1-2个国家级纺织服装特色基地。
新疆——崛起西部棉纺新城
      据新疆浙江企业联合会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起,仅在新疆投资创业的浙江人就有16万~18万人,用工数在200以上的企业有1000多家,注册资金9亿~10亿元。2008年,新疆浙商的商贸销售额达1000多亿元,其中仅纺织业的投资总额就达近百亿元。2009年3月中旬,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又携46个重点推介项目赴浙江进行对接洽谈,成功签下与浙江海宁宇力袜业有限公司海宁伊力袜业有限公司的纺织工业园合同项目,投资额3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开工棉纺织项目规模达到80万锭、1000台织机、2000万米高档色织布、8300吨毛巾、500万件外贸针织服装产能,总投资预计40亿元。浙江雄峰、江苏华芳、山东北斗星等中国国内龙头企业成为产业转移的“先遣军”,石河子市、阿拉尔市、五家渠市成为承接东部棉纺织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其中石河子市当年将新增30万锭,到今年年底达到150万锭的生产规模,成为新疆乃至西部地区规模最大、产业集中度最高的棉纺新城。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企业集团在新疆的投资呈现出“持续不断”的态势。例如,溢达集团自1995年进入新疆以来,迅速发展壮大,不仅形成了从棉花育种、种植、轧花到生产高支纱及特高支纱的系统供应链;在乌鲁木齐、吐鲁番、昌吉设立三个棉纺基地,成为在新疆投资的最大外资企业之一。浙江雄峰集团6年前就在石河子投资设立了生产规模达55万纱锭新疆天盛实业有限公司,如今又在石河子北泉镇投资成立了新疆天恒纺织有限公司,投产后将形成年产17000吨80支以上棉纱的生产能力。
湖北——运动服装转移成亮点
      中部大省湖北早在2008年就在三峡大坝下游、紧邻长江的宜昌市亭区建设湖北深圳工业园,依托优势的电力资源、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深圳等地的企业投资落户。不久前,湖北东方汇锦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在黄梅县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这是由广州市雅郎服饰、浩田制衣等多家公司合股成立的一家纺织服饰企业,主要有361度、金莱克、乔丹、CBA等名牌服饰企业生产服装。这个亿元工业项目的落户,对整合黄梅县纺织服装产业资源,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园,培植纺织服装支柱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计划总投资32亿元,于2008年12月18日正式开工的湖北荆门李宁工业园,由其核心供应商组建的湖北福力德鞋业公司及湖北动能体育用品公司,分别投资兴建鞋业和服装生产基地,形成服装和制鞋两大完整的产业链。建成后将成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和物流集散地。
      湖北省始终将纺织服装行业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照湖北省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底,湖北省化纤产能达到50万吨;棉纺锭达到1000万锭,其中先进纺纱设备达到800万锭;布机超过10万台,其中各类无梭布机4万台;中高面料染整能力6亿米;针棉品折用纱量8万吨;服装生产能力达到25亿件。到2010年底先进技术装备的比重2010年达60 %以上,衣着、家用、产业用纺织品终端产品的比重达到55:18:27。
湖南——针织苎麻吸引投资
      以东信、粤港为首的一批纺织企业看好湖南茶陵的投资环境和水电资源优势,纷纷到茶陵办厂兴业,使纺织业成为茶陵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该县棉纺、针织业实现产值4亿元,安排就业人员5000余人。
      近几年来,在东信棉业、华凌针织、锦绣针织、周氏纺织和富胜针织等最早入驻的龙头企业影响和带动下,全县105家小针织厂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粤港针织为核心的针织卫星城,全县针织业固定资产2100万元,年产值2800多万元。同时,一批来自沿海和港澳的针织企业先后到茶陵落户,还有一批外出务工者回乡创办了一批针织厂,使茶陵江河畔,纺织、针织企业星罗棋布,蔚为壮观。
      湖南纺织服装行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虽然不具备更多做“大”的优势,但在做精、做特、做优、做强上得天独厚。苎麻是中国的特色资源,产量占全球的96%,而湖南又是苎麻的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60%。利用湖南苎麻特色资源的绝对优势,将苎麻业做成优势特色产业,打造麻纺产业集群,带动中国麻业实现产业化、国际化,是湖南纺织业要做的一篇大文章。
河南——中原大省成本优势明显
      在前不久由河南省政府举行的“纺洽会”上,河南省共筛选征集、对外发布招商项目505个。经过前期充分洽谈对接,在开幕式集体签约仪式上共签约项目102个,投资总额180亿元。
      其中,从资金来源地集中程度看,香港和沿海地区企业向河南省产业转移的态势明显。香港的8个项目占到签约总额的20%,如香港裤都集团、香港锦艺集团等。来自浙江、福建、广东、江苏、上海等沿海地区的项目投资总额约133亿元,占签约总额的73.8%,且均为产业转移项目。
河南省毗邻三大沿海城市圈,劳动力资源居全国首位,是全国重要的火电基地和棉花生产大省,在劳动力、电力、原料等要素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已成为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区。
重庆——土地充裕后发潜力巨大
      重庆市幅员辽阔,有8.24万平方公里面积和3100万人口,劳动力资源好,土地供应充足,且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相对低廉。三峡工程的移民撤迁给“东企西移”带来了很大的安置空间;再加上政府一系列的优惠鼓励政策给外来企业很大的吸引力。
      2003年,宁波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邹氏国际有限公司合资建立重庆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落户于重庆市南岸区茶园工业园区;2005年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先后在重庆万州区投资兴建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100万锭中国技术纺织基地项目;2007年7月,广东省南海市稳德福无纺布有限公司与重庆綦江县合作,在綦江工业园区投资兴办无纺布绿色环保项目。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核心地区,是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区位优势明显。重庆是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长江上游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已初步建立起面向全国、联动长江、辐射西南,层次清晰、结构紧密的由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发展的消费品市场体系。(纺织服装周刊)
 
纺织产业转移的六种模式
整体企业转移:企业随着行业生产中心的迁移而异地新生,适合于资源导向型的加工制造业的产业转移。
部分产能转移:企业将部分原有生产线,或新发展的生产线,或产业关联生产线,向更适合发展的地区进行新投资新扩产的方式。包括按照产品之间的前后向联系而展开的纵向产业渗透,按照产品之间关联性而展开的横向渗透,按照生产某种“大型”产品的企业转而生产原来由其配套厂商生产的产品的内向渗透,以及由内而外的外向渗透等四种方式。以此加强企业市场及生产方面新的能力,并提高原生产属地的研发,管理,运作及现代化生产能力,进行优化组合新产业链。
订单加工转移:订单方因综合因素考虑将原固定生产方生产订单全部或部分转移到订单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订单承接地因订单的保障扩大生产能力,提高该地区产业重组,配套和竞争力的提高。
整合供应链转移:由品牌商牵头,以订单为保障,合作利益风险共享为原则,由简单贸易关系,形成新合作联盟,共同转移投资新组合园区,并在生产流程中,与各合作供应商实行“零距离接触”,全面提高供应链环节的反应速度。
抱团组合转移:一个地区或一个产业集聚地的企业联合行动,抱团转移,在新的转移地形成新的产业集聚。
飞地经济转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方的资金或资源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飞地经济”既可以为飞出地找到产业转移的平台和长远发展的产业腹地,也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找到招商引资走向工业化的突破口,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纺织服装周刊)
返回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协会动态
协会动态

抓机遇 纺织“热”地在行动

发布时间:2009-12-03

      2009年9月1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研讨会暨第九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授牌仪式”宣布了第九批23个产业集群试点地区。这些试点地区的一大特点就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多,其中包括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不发达的县镇,如江西省奉新县、安徽省望江县、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和二七区、吉林省辽源市、辽宁省康平县、福建省尤溪县等,这些县镇大多有一定的纺织产业基础,土地、人力和原料资源丰富,正在或准备承接纺织产业转移。
江西——产业转移新热地
      被评为“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试点地区的江西奉新,是在资源、区位、交通和人才等方面并不占明显优势的非棉产区,却在6年间迅速形成了一个由125家企业组成的纺织产业集群,工业园内规模以上企业有10家,纺织生产规模达75万锭。奉新纺织产业基地作为江西省环保局批复的全省唯一印染集控区,以江西省综合投资成本最低、江西投资创业环境最优、江西投资回报最高的优良环境被誉为“奉新现象”,成为江西最具活力的工业发展崛起区。
目前,奉新工业园已经聚集了包括宝源彩纺、金源纺织、三邦实业、恒昌棉纺织印染、天顺纺织、赣鑫纺织、飞宇竹业等十家龙头企业。这些原本来自浙江、福建的企业在全球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在江西找到了二次跨越发展的平台。浙江象山一家定点加工生产“阿迪达斯”、“老人头”、“耐克”等世界著名品牌的服装企业也正在计划迁往江西鄱阳。江西正成为纺织产业转移的一大热地。
江西省纺织行业已经形成以棉纺、服装、针织和化纤四大行业为主的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江西省明确要继续发展优势及特色行业,以服装行业发展为重点,带动针织、棉纺、化纤等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产品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安徽——中部地区桥头堡
      安徽省在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方面具备地理位置、天然纤维原料和劳动力资源三大优势。安徽省位于承东启西、联南带北的中东部地区,八百里皖江把安徽与长三角地区联为一体。作为中部地区的桥头堡,安徽拥有6700万人口,年纺织服装消费额超过350亿元,通过成功打造“迎接产业转移的安徽模式”,成为沿海地区服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
      安徽又是全国棉花、蚕茧、黄红麻、苎麻、羽绒、兔毛等动植物天然纤维的主要产区之一。安徽省劳动力数量多、素质高,构成了安徽纺织服装产业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江苏、浙江地区的大批投资商先后到安徽投资办厂,很大程度就是看好安徽的潜在优势。
      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便利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土地价格等四大优势,香港联亚、华润纺织、华孚色纺、太子龙、九牧王、步森等一批纺织服装企业落户安徽,建立生产研发基地。
      而承接地方面,依据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决策,安徽省委、省政府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巩固棉纺织等产品优势,推广应用紧密纺,积极发展服装及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形成一批优势品牌;推进以芜湖为中心的皖东南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培育和壮大沿江地区高档棉纺织生产基地,皖南皖西的茧丝绸、羽绒及家纺生产基地;要加大扶持力度扶持阜阳中国中部纺织服装城、合肥瑶海服装城等一批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力争在“十一五”末建成1-2个国家级纺织服装特色基地。
新疆——崛起西部棉纺新城
      据新疆浙江企业联合会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起,仅在新疆投资创业的浙江人就有16万~18万人,用工数在200以上的企业有1000多家,注册资金9亿~10亿元。2008年,新疆浙商的商贸销售额达1000多亿元,其中仅纺织业的投资总额就达近百亿元。2009年3月中旬,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又携46个重点推介项目赴浙江进行对接洽谈,成功签下与浙江海宁宇力袜业有限公司海宁伊力袜业有限公司的纺织工业园合同项目,投资额3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开工棉纺织项目规模达到80万锭、1000台织机、2000万米高档色织布、8300吨毛巾、500万件外贸针织服装产能,总投资预计40亿元。浙江雄峰、江苏华芳、山东北斗星等中国国内龙头企业成为产业转移的“先遣军”,石河子市、阿拉尔市、五家渠市成为承接东部棉纺织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其中石河子市当年将新增30万锭,到今年年底达到150万锭的生产规模,成为新疆乃至西部地区规模最大、产业集中度最高的棉纺新城。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企业集团在新疆的投资呈现出“持续不断”的态势。例如,溢达集团自1995年进入新疆以来,迅速发展壮大,不仅形成了从棉花育种、种植、轧花到生产高支纱及特高支纱的系统供应链;在乌鲁木齐、吐鲁番、昌吉设立三个棉纺基地,成为在新疆投资的最大外资企业之一。浙江雄峰集团6年前就在石河子投资设立了生产规模达55万纱锭新疆天盛实业有限公司,如今又在石河子北泉镇投资成立了新疆天恒纺织有限公司,投产后将形成年产17000吨80支以上棉纱的生产能力。
湖北——运动服装转移成亮点
      中部大省湖北早在2008年就在三峡大坝下游、紧邻长江的宜昌市亭区建设湖北深圳工业园,依托优势的电力资源、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深圳等地的企业投资落户。不久前,湖北东方汇锦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在黄梅县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这是由广州市雅郎服饰、浩田制衣等多家公司合股成立的一家纺织服饰企业,主要有361度、金莱克、乔丹、CBA等名牌服饰企业生产服装。这个亿元工业项目的落户,对整合黄梅县纺织服装产业资源,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园,培植纺织服装支柱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计划总投资32亿元,于2008年12月18日正式开工的湖北荆门李宁工业园,由其核心供应商组建的湖北福力德鞋业公司及湖北动能体育用品公司,分别投资兴建鞋业和服装生产基地,形成服装和制鞋两大完整的产业链。建成后将成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和物流集散地。
      湖北省始终将纺织服装行业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照湖北省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底,湖北省化纤产能达到50万吨;棉纺锭达到1000万锭,其中先进纺纱设备达到800万锭;布机超过10万台,其中各类无梭布机4万台;中高面料染整能力6亿米;针棉品折用纱量8万吨;服装生产能力达到25亿件。到2010年底先进技术装备的比重2010年达60 %以上,衣着、家用、产业用纺织品终端产品的比重达到55:18:27。
湖南——针织苎麻吸引投资
      以东信、粤港为首的一批纺织企业看好湖南茶陵的投资环境和水电资源优势,纷纷到茶陵办厂兴业,使纺织业成为茶陵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该县棉纺、针织业实现产值4亿元,安排就业人员5000余人。
      近几年来,在东信棉业、华凌针织、锦绣针织、周氏纺织和富胜针织等最早入驻的龙头企业影响和带动下,全县105家小针织厂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粤港针织为核心的针织卫星城,全县针织业固定资产2100万元,年产值2800多万元。同时,一批来自沿海和港澳的针织企业先后到茶陵落户,还有一批外出务工者回乡创办了一批针织厂,使茶陵江河畔,纺织、针织企业星罗棋布,蔚为壮观。
      湖南纺织服装行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虽然不具备更多做“大”的优势,但在做精、做特、做优、做强上得天独厚。苎麻是中国的特色资源,产量占全球的96%,而湖南又是苎麻的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60%。利用湖南苎麻特色资源的绝对优势,将苎麻业做成优势特色产业,打造麻纺产业集群,带动中国麻业实现产业化、国际化,是湖南纺织业要做的一篇大文章。
河南——中原大省成本优势明显
      在前不久由河南省政府举行的“纺洽会”上,河南省共筛选征集、对外发布招商项目505个。经过前期充分洽谈对接,在开幕式集体签约仪式上共签约项目102个,投资总额180亿元。
      其中,从资金来源地集中程度看,香港和沿海地区企业向河南省产业转移的态势明显。香港的8个项目占到签约总额的20%,如香港裤都集团、香港锦艺集团等。来自浙江、福建、广东、江苏、上海等沿海地区的项目投资总额约133亿元,占签约总额的73.8%,且均为产业转移项目。
河南省毗邻三大沿海城市圈,劳动力资源居全国首位,是全国重要的火电基地和棉花生产大省,在劳动力、电力、原料等要素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已成为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区。
重庆——土地充裕后发潜力巨大
      重庆市幅员辽阔,有8.24万平方公里面积和3100万人口,劳动力资源好,土地供应充足,且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相对低廉。三峡工程的移民撤迁给“东企西移”带来了很大的安置空间;再加上政府一系列的优惠鼓励政策给外来企业很大的吸引力。
      2003年,宁波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邹氏国际有限公司合资建立重庆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落户于重庆市南岸区茶园工业园区;2005年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先后在重庆万州区投资兴建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100万锭中国技术纺织基地项目;2007年7月,广东省南海市稳德福无纺布有限公司与重庆綦江县合作,在綦江工业园区投资兴办无纺布绿色环保项目。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核心地区,是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区位优势明显。重庆是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长江上游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已初步建立起面向全国、联动长江、辐射西南,层次清晰、结构紧密的由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发展的消费品市场体系。(纺织服装周刊)
 
纺织产业转移的六种模式
整体企业转移:企业随着行业生产中心的迁移而异地新生,适合于资源导向型的加工制造业的产业转移。
部分产能转移:企业将部分原有生产线,或新发展的生产线,或产业关联生产线,向更适合发展的地区进行新投资新扩产的方式。包括按照产品之间的前后向联系而展开的纵向产业渗透,按照产品之间关联性而展开的横向渗透,按照生产某种“大型”产品的企业转而生产原来由其配套厂商生产的产品的内向渗透,以及由内而外的外向渗透等四种方式。以此加强企业市场及生产方面新的能力,并提高原生产属地的研发,管理,运作及现代化生产能力,进行优化组合新产业链。
订单加工转移:订单方因综合因素考虑将原固定生产方生产订单全部或部分转移到订单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订单承接地因订单的保障扩大生产能力,提高该地区产业重组,配套和竞争力的提高。
整合供应链转移:由品牌商牵头,以订单为保障,合作利益风险共享为原则,由简单贸易关系,形成新合作联盟,共同转移投资新组合园区,并在生产流程中,与各合作供应商实行“零距离接触”,全面提高供应链环节的反应速度。
抱团组合转移:一个地区或一个产业集聚地的企业联合行动,抱团转移,在新的转移地形成新的产业集聚。
飞地经济转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方的资金或资源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飞地经济”既可以为飞出地找到产业转移的平台和长远发展的产业腹地,也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找到招商引资走向工业化的突破口,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纺织服装周刊)
返回